发布时间:2024-12-23 20:31:45 来源: sp20241223
在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技能导师带领实习生给汽车注塑模具配顶针板。 徐铭怿摄(人民视觉)
在宁波世纪恒祥自控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参加年度技术比武。 宁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为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出台多项举措,动员多方力量,力求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近日,记者来到制造业大市浙江宁波,走进企业、工厂、学校等地实地探访。外地引才更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内部培训助力企业技术骨干成长、校企合作构建“育选用”贯通的人才培育体系……当地进行的诸多有益尝试,可为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借鉴。
——编 者
浙江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在当地采访时,记者发现,部分就业领域还存在着一种矛盾。
“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又招聘不到。”宁波市就业管理中心主任郑善铭说。郑善铭口中的这种矛盾,属于结构性就业矛盾,即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如何让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更加匹配?如何构建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宁波多家企业,了解他们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一个难题——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
去年,从外地读完大学后,王晓波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乡宁波,憧憬着成为职场人的新生活,没想到在求职时却四处碰壁。
“宁波的制造业发达,再加上我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总以为找份心仪的工作不难,没想到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挺挫败的。”王晓波说。
经过家人和老师分析,王晓波逐渐找到问题症结:“主要还是‘高不成低不就’,条件差点的工作相不中,条件好的又够不着,应届生往往只有专业知识,缺少实操技能和经验,成了眼前求职最大的障碍。”
另一头,一些企业也有烦恼。
在宁波日滋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5条制衣流水线连续运转,一片火热景象。公司主营针织服装,超九成订单出口国外。“2023年产值超过86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9000万元,目前外国客户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5月。”面对订单爆满,公司总经理俞思行喜忧参半,公司现有订单中,有近三成要外包给海曙区内的其他同行。“不是因为机器效率不高,而是因为服装制作有部分工序必须要靠工人熟练的技能来完成,一线熟练工短缺,成了我们产能不足最大的原因。”俞思行说。
前段时间,公司收到一笔来自海外老客户的意向订单。“客户给的价格很不错,但要求的生产周期非常紧张,比平常缩短10%,而且对品质和做工要求高。”俞思行说,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单子咬咬牙都要接下。但安排了生产计划却发现,想要“吃”下订单,至少要120名缝制熟练工人,但公司当时的熟练工不足百名。“权衡再三,我们还是无奈放弃了这些订单。”
为此,招聘一线生产人才成了企业眼下的重要事情,除了积极参加区、镇两级举办的线上、线下招聘会外,公司还在员工节假日回乡探亲期间,特聘5名班组长成为公司“招工大使”,利用老乡群成功招引10多名一线熟练工人。
“公司最近订单多,我们工资拿的也多,逢年过节回江西老家的时候我就给村里老乡推荐工作,老板还给免路费,大家都很开心!”车间三组组长朱小军为能帮助老乡找到满意的工作感到高兴。同时为帮助新招录人员尽快上岗,公司还专门邀请行业技术骨干开展技能辅导。
“我们这种一线制造业工厂,人才缺口一直存在,特别是这几年,越来越不好招人。”朱小军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更倾向新兴前沿的专业,纺织专业逐渐冷门;另一方面,在一线工厂工作还是相对艰苦,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
“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源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最典型的是劳动力能提供的技能与企业对技能的需求不匹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的张海峰教授分析,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从而创造更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优化劳动力队伍的技能结构,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完善以技能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有机衔接。
一种探索——
外地引才,破解“有岗无人”难题
劳动力供求在不同地区和行业间出现不平衡现象,如何破解“有岗无人”难题?在宁波慈溪市,记者找到了答案。
见到雷阗凯时,他正在跟同事讨论着新一季的产品研发,忙得不可开交,“小雷现在已经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了。”雷阗凯所在的宁波望通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文杰说。
来自甘肃庆阳,雷阗凯家曾是贫困户,大学四年的学费都需要贷款。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他从未想过要去宁波发展:“之所以能来到望通锁业,还要感谢慈溪出台的‘丝路助学乐业工程’。”
“丝路助学乐业工程”是由慈溪市人力社保部门联合相关企业设立“助学乐业基金”,并与高校在学生助学、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困难学生与企业签订为期四年的就业协议,就业企业逐年替其偿还助学贷款,从而实现助学扶贫、保障就业和助企引才“一举三得”。
2017年底,面临大四实习的雷阗凯,与宁波望通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从锁具装配、模具开发到产品研发,多岗位轮岗实习。公司给予实习生每月3000元实习工资,并免费安排食宿,人力社保部门则按照政策给予往返交通补助,雷阗凯几乎没有承担任何费用。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第二年雷阗凯按时转正。公司按照约定,除了支付工资外,还额外逐年帮其偿还在校期间累计2.5万元的助学贷款。“现在我的年薪已超过15万元,为了鼓励我安家落户,公司还提供了20万元的免息购房贷,很贴心。”他说。
如今,望通锁业已累计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资助并留用了12名大学生,每年需额外多支出7万多元。如此看来,这是一门亏本生意,为何公司乐此不疲?
“这其实是一种‘双赢’”,韩文杰说,“资助的这批毕业生,无论专业还是素质,都与企业用人匹配度很高,他们为公司带来的效益远超于此。”
据统计,慈溪全市共有12家企业参与“助学乐业工程”,累计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招收引进毕业生191名。
“除了兰州外,我们正携手山西、湖北、甘肃等多地高校开展合作,让应届毕业生在慈溪实习的同时,就地修完学分和毕业设计,实现学分互认,避免两地奔波,打通毕业生从实习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慈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龚敏捷说。
一种培训——
内部挖潜,多方联动培养专业人才
在宁波世纪恒祥自控技术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项目负责人吴可佳。眼前的他已经获得多项荣誉——“仪器仪表维修工高级技师”“中级工程师”“浙江青年工匠”……谁想得到,他刚进公司时只有中专学历。
“刚上岗时,看到仪器仪表实物,才发现在学校学的只是入门知识,想要实操,还远远不够。”吴可佳说,多亏公司有一整套完备的培训制度,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得益于世纪恒祥的师带徒制度,师父徐国荣几乎“手把手”教学,让吴可佳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师傅从理论到实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白天在装置现场检查、解决问题,晚上回去让我复盘、总结工作。很快我就熟悉了作业流程,了解了各种仪表的运行情况。”他说。
世纪恒祥有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除师徒制外,我们还逐步健全了内部培训体系,包括内部讲师制度、技能模块化培训、每日一练一课、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等多种形式。”宁波世纪恒祥自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柏绪说。
“当初一起来公司的11个同学,很多人都觉得辛苦,选择了跳槽,只有我留了下来。但从长远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吴可佳说。在公司鼓励下,他在2022年取得了继续教育电气自动化本科文凭,公司还报销了学费。从2013年起,吴可佳也开始带徒,细数下来,一共带过40余名徒弟,其中技师5名、高级工10名、中级工20名,都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2021年,宁海县在全省首建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全面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的产业人才培育模式。
前几年,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向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反映了模具设计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学院联系到合作高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面试筛选了一批专业对口、职业规划契合的学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柳桢琨正是首批“专业共建班”学生之一。进入“专业共建班”后,柳桢琨的大学四年学制改为“2.5年+1.5年”,其中1.5年的专业和技能实训教学由学院负责,针对企业制定专门的实训管理体系,包含认知实训、跟岗实习等多个阶段的闭环管理。
大到认知、跟岗实习、顶岗实训的培养周期,细到铣床、磨床、数控铣等13个跟岗实训环节的实训内容,柳桢琨收获颇多:“以前在企业实习就是当‘流水操作工’,但这次从认知培训到实训实践全流程都安排到了。”
不久前,柳桢琨通过了认知实训、顶岗实训、实训评估等阶段,实现了“毕业即就业”。
“我们不断强化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了‘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宁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葛民越说。
一套体系——
引育留用,完善人才服务
为破解“有岗无人”难题,宁波在“引才”上破局,打造特色招聘品牌,深入开展新春万企引才月,办好“高洽会”“毕洽会”“千企进校园”等活动。2023年,宁波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513场,参会单位5.3万家次,推出岗位25万余个,吸引近116万人次参加对接。
宁波也继续在“育人”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建设市场化就业平台,整合政府、学校和优质企业资源,不断扩大就业实践基地规模。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另一方面,广泛动员全市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主动开发覆盖不同行业的见习岗位,为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提供充足见习机会,2023年,全市累计开发见习岗位2.1万余个。截至2023年11月底,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资金579万元。
这几年,宁波在“引育留用”发力的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逐步构建系统化人才服务体系,各区县形成了“一县一品”的人才服务模式,全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海曙区充分发挥属地103家大学生就业实践(示范)基地主动性,积极培育、打造适合海曙企业的就业见习基地,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公共实训基地,2023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过3.55万人次;作为宁波石化企业最多的镇海区,启动筹建专门的绿色石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更多专业机构,助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绿色石化产业融合;鄞州区把人才评价的“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推进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让人才与企业“双向赋能”,累计超8000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下一步,宁波将不断贴近需求、营造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根据计划,2024年,宁波将赴全国百所高校举办150场巡回招聘宣讲,全市举办招聘活动1500场,还将举办全市校企合作大会,推动2000家企业与500所高校建立合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重点做好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持续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痛点,为浙江乃至全国稳就业大局贡献宁波力量。” 郑善铭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6日 13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