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就业、增收、消费是综合性问题 需各方共同努力

发布时间:2024-12-23 21:37:39 来源: sp20241223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就业、增收、消费是综合性问题 需各方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新京报记者 何强 摄

  全国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就GDP增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扩大消费与投资、就业、增收等多个话题,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宁吉喆说,“去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今年继续提出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是鼓舞人心、有利于引导预期的目标,是积极进取、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报告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宁吉喆说,“过去一年这个目标实现了,今年还要继续努力。就业、增收、消费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去解决。相信随着我们今年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

  宁吉喆出生于1956年,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15年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正部长级),次年兼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2022年3月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谈 GDP预期增长5%左右

  有利于引导预期 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新京报:此次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宁吉喆:今年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很全面,篇幅也很紧凑,政治站位高,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认为,去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

  关于今年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未来可期。李强总理在报告中也用了“未来可期”这样一个词。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我作为政协委员还要深入学习讨论,在参政议政工作中遵循、贯彻、落实。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5%左右。你如何看这个变化?

  宁吉喆:去年年初提出GDP增速5%左右,但全年实现了5.2%,今年继续提出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是鼓舞人心、有利于引导预期的目标,是积极进取、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从生产方面来说,这是服务业、工业、建筑、农业等三次产业共同拉动支撑的结果。从需求方开始,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有序拉动、实现目标,特别是消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外贸的进出口量规模都挺大,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支撑了目标的实现。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去年美国GDP增长速度为2.5%,日本是1.9%,欧元区和欧盟增长0.5%。所以中国5.2%的增速在国际上还是处于领先位置。对于今年5%左右的目标,我很有信心。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又到了关键时刻。你如何看?

  宁吉喆:从大的判断来说,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去年以来,我国又处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的一个关键期。这两个关键期叠加在一起,就更加关键了。

  去年我们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今年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这十分重要、十分关键。

  谈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防止政策方向不一致造成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宁吉喆:去年有一些部门的文件在征求意见阶段,对企业可能造成了影响。但是总的来看,各部门政策的出台,还是遵循一定程序的。除了个别少数,大多数政策都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再向社会公开以便实施。中央一直强调,要对政策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各项政策的出台取向要一致。我们现在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和巩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大家都要一致起来,防止政策方向不一致造成合成谬误或者分解谬误,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样就能够从政策方面有利于我们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如何看这三者的关系和节奏?

  宁吉喆:坚持稳中求进,是我们各项工作都要遵循的总基调。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以进促稳,进就是要更多地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来促进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推改革、扩开放,这样的稳能够更有成效。当然,稳是进的基础,要在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稳定物价的基础上推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促开放。

  先立后破,是因为我们改革发展当中还有很多探索的东西,在没有形成各方面共识、建立新的规矩以前,现有的管理办法或工作步骤不能随意废除,而需要先立规矩,再全面推进。破和立是辩证统一的,这次提出先立后破,我觉得很有针对性。

  谈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本身也可以起到政策的效应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你如何看改革对宏观政策的影响?

  宁吉喆:刚才讲,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改革既是关键一招,改革本身也可以起到政策的效应,因为改革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相比一般的宏观政策,改革作用于微观主体,更能激发动力和潜力。

  中央深改委对今年的改革已经作了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各界都期盼这些改革措施今年持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46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现在我们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关键时期,继续前进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用专门篇章对改革提出要求,主要涉及企业改革、市场改革、财政金融领域改革三大领域。这些要求非常明确,例如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要发挥作用;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改革任务,我觉得要抓好贯彻落实。

  谈 消费与投资

  把消费投资结合在一起 促进投资消费良性循环

  新京报:去年接受我们采访时你说“过去三年我的消费大大降低了。”过去一年,你的消费情况怎么样?

  宁吉喆:我的消费肯定是恢复正常了。不光是我,你看大家外出旅游、看文艺表演、看电影、参加娱乐活动,客运有时候还一票难求。我也是大家的一分子,都恢复正常了。

  新京报:提振消费,你认为还有哪些堵点、难点?

  宁吉喆:首先是居民的消费能力问题,也就是收入问题;然后是消费环境问题。要保证服务质量,保证买卖公平,防止坑蒙拐骗,这都属于消费环境,必须努力打造和优化消费环境,这样才能克服消费障碍。此外,还有消费政策问题,重点是消费鼓励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消费政策。

  新京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如何看二者的关系?

  宁吉喆:有效益的投资就是那些投入产出比较高、资产负债率较为合理的项目,而不是那些收效低或负债高的投资。在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这样有效益的投资还是很多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具有综合效益的项目。

  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支持消费和投资的重点领域,例如支持科技创新、新基建、节能减排降碳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这都是有效益投资的体现。要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无效和低效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把消费和投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总之,随着居民收入提升,消费结构呈现出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要相应调整,把有潜力的消费跟有效益的投资结合起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谈 增长居民收入

  让大多数人通过劳动和经营获得收入

  新京报:谈到增长收入,应如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宁吉喆:中国的居民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劳动,而劳动取决于就业,所以很重要的是要通过扩大就业保证居民劳动收入。因为劳动收入占全国居民平均收入的50%以上,当然还有经营收入、保障性收入、资产性收入等。

  这些要综合采取措施,让大多数人通过劳动和经营获得收入,对于一些需要基本保障的群众,通过社会保障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要落实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居民收入能够保持合理增长。

  报告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应该说,过去一年这个目标实现了,今年还要继续努力。收入增长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去解决。相信随着我们今年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

  谈 外贸外资

  新增外资企业大幅增长 外资对中国有信心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如何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宁吉喆:去年世界各国吸引外资总体都是下降的,中国利用外资处在一个稳定阶段。稳住外资,最关键的还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正常投资经营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我们对此进行调研,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一年多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企业数保持大幅增长,说明外资对未来有信心。但也存在有一些产业转移的问题,有的是传统产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费用不仅上升而且土地越来越稀缺,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成本更便宜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但也有一些是因为外部复杂因素的变化造成的。我们要针对各种情况,更好解决外资企业在华营商环境问题,使中国继续成为外资的热土。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24条文件,今年还将出台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文件,需要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我们不仅是要稳住这些资金,而且是要稳住产业链条,其实这也是稳住相关的就业、稳住居民收入,这对沿海地区非常重要,对全国也很重要。

  新京报:谈到营商环境,去年你去企业调研,与企业家交流,他们表达最多的是什么?

  宁吉喆:说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稳定的营商环境。刚才讲外资需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环境,内资特别是民营企业同样也需要政策稳定、公平竞争、平等对待的营商环境,有一个合理的投资预期。这样企业家就会去投资、去创业、去扩大生产经营和再生产。

  新京报:稳预期最重要的是什么?

  宁吉喆:稳预期最重要的还是要抓落实,把党中央关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这些政策措施,都落到实处,多行动、多落实来稳预期。

  一些企业家现在存在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的问题。我认为这里不仅有政策问题,也有市场问题,国内外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家信心也有一定影响。很多沿海地区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上现在订单少了,国内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各级政府需要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好的条件,企业自身也要主动去开拓市场,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应对挑战。

  谈 民营经济发展

  为民营经济提供法治化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

  新京报:去年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今年2月,相关部门表示,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你如何看两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宁吉喆:一个是工作层面,一个是法制层面,我觉得这两个措施非常重大、重要。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已经在运行,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定期召开现场座谈会,民营企业家反映的情况,民营经济发展局可以及时反映到政府层面,对诉求起到一个综合汇总协调作用,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民营经济促进法更是一个根本保障问题,营商环境最重要是要有法制保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提供一个法治化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

  谈 就业

  要适应需求、改善供给 但首先要扩大岗位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你如何看今年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目前存在哪些结构性矛盾?

  宁吉喆:大学生就业有个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找工作岗位难;另一方面,一些岗位也面临招工难,例如人工智能、芯片等新兴行业生产研发岗位、企业技工岗位。因此要解决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这个结构性矛盾也不光中国有。我们需要加强培训引导,学校针对需求去调整教学结构、开设新的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就业。要适应需求、改善供给,但首先要扩大岗位,保持稳增长、稳就业。这个结构性矛盾,需要多方努力,协作解决。

  新京报: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宣布调整完善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一是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二是增加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25至29岁劳动力失业率。这背后有哪些考虑?

  宁吉喆:这是一个合理的调整。以前失业率统计,包括在校大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在校学习但纳入了统计范围。以前中国大学生少,这个指标刚建立的时候,没有这么多人,现在大学生人数对这个数字影响很大。新的统计把在校学习的学生去除了,我觉得这个调整是合理的。

  谈 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

  新京报: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部署的“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引发广泛讨论。你如何看这一部署?

  宁吉喆:居民使用的大宗消费品,不能适应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趋势的,用起来不方便或成本高,就可用新产品替代。这既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调整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总量,是一举两得的事。

  新京报:你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宁吉喆:新质生产力,我理解它就是创新型的、质优型的、先进性的生产力。具体产业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未来产业有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量子信息等,也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乃至农业领域,都有新技术引领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出来。

  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特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能体现先进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创新发展的这么一种生产力的新形态。

  新京报首席记者 何强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