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2:52:08 来源: sp20241224
■ 社论
出现问题的相关责任方,必须公开追责问责,并切实整改。
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被挪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基层“三保”等支出,供餐单位违规经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供餐,餐食采购招标和供餐监管过程中权力寻租……据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众所周知,农村营养餐计划旨在改善学生膳食营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妥妥的民心工程。而这次审计报告披露的营养餐问题堪称触目惊心,与这项工程的美好初衷反差极大。
其实,营养餐乱象时有曝光。如有的学校营养餐只是每人半碗素面条;有的学校套取营养餐伙食费发放教师福利;有的学校营养餐严重“缺斤少两”,19斤精瘦肉复称8.4斤……就在前不久,河南省信阳市纪委监委还公开通报3起“营养餐不营养”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涉及虚报、套取、挤占、挪用营养餐专项资金等问题。
可以说,此次审计结果,与平时各地曝光的营养餐乱象呼应,以一种宏观视角,再次提醒全社会,不能低估营养餐“跑冒滴漏”的可能性,必须将营养餐工程打造为透明、不打折的“阳光工程”“良心工程”,斩断那些恣意妄为的“黑手”。
作为一项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实施的标志性民生工程,营养餐从来就不缺乏规范要求。如2022年10月,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再次强调中央财政安排的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要设立专门台账,明细核算,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
从曝光的案例及这次审计报告披露的情况看,无论是经费挪用、违规经营、偷工减料,还是招投标过程中的权力寻租,都已洞穿相关制度规范,俨然将营养餐当成了“唐僧肉”。这也反映出,要让制度红线变成带电的“高压线”、让“黑手”无从下手,还需针对性织密织牢监督体系。
如该《办法》要求,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营养餐实施情况作为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的重要内容;财政部门要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等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但具体实施流程多、责任主体多,只有促成不同监督部门和监督环节协同联动、信息共享,才能避免“九龙治水”式尴尬。这其中,提升实施的透明度,殊为关键。
在财政补贴发放上,营养餐计划有着较明显的纵向监督色彩。但实际上,作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事项,通过推进全流程公开,为各方监督创造更好条件,以实现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的共同发力,覆盖采购、招投标、监督问责等全链条,方能确保不留真空和死角。拿此次审计结果来说,出现问题的相关责任方,就必须公开追责、问责,并切实整改。
该《办法》还明确,学校应定期将受益学生名单、人数(次),食堂财务收支情况、食品及原辅材料采购情况、带量带价食谱等予以公示;各地各校应结合实际,借助信息化手段,多渠道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这方面的公开与监督体系完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落到有约束力的“标配”机制上来,真正实现向阳光要公正、以公开护“营养”。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审计报告还揭示了一种新的营养餐“危机”——审计的159县中,竟然多达66县都出现了将营养餐经费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基层“三保”等支出的挪用情况。
这种新的挪用情况占比接近一半,已然提醒,在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在营养餐经费上“打主意”,愈显迫切。同时也表明,除了加强营养餐经费“专款专用”监督,其他领域的经费保障,同样值得重视。
无论如何,农村学生营养餐都不能成了各方觊觎的“唐僧肉”,任何“缺斤少两”和“雁过拔毛”都须零容忍。为实施超10年的营养餐建立有效、健全的监督“防火墙”,也该有更系统性的发力了。(新京报)
【编辑:曹子健】